潮新闻 记者 周林怡
每周,都会有8班甬太支线船舶,装载着光伏设备、汽车配件等产品的集装箱,驶出太仓港码头,开往200海里外的宁波舟山港。自2019年太仓港为宁波舟山港提供支线喂给后,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弃陆改水”,选择物流成本更低的水运,将集装箱运往宁波舟山港中转。
作为全国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苏州太仓港如何实现“江海联运”,又如何与长三角的“朋友圈”一同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4月19日,“包邮区”的媒体记者来到太仓港,了解这个长江沿线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如何实现沪太同港、甬太联动、深融长三角。
(资料图片)
苏州太仓港
“甬太联动”打开货物进出口新局面
上午10点多,太仓港的宽阔水面上舟来船往,岸边桥吊抓举不停,整个码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
汽车、家用电器、机器零部件、纺织类产品、家具沙发、注塑模具、义乌小商品、锂离子电池、化工品……繁忙的太仓港港口,是国内无数大型企业向世界各地出口货物的“中转站”。物流高峰期,很多大型企业会面临一箱难求的局面,而中国太仓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就致力于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急难愁盼问题。
太仓外代总经理张德俊举例,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陆路物流不畅。针对这一堵点,太仓外代整合资源,利用太仓沪太通、太申快航,为苏南、浙北、上海、安徽等地客户提供“陆改水”服务,全年“陆改水”出口箱量9000多箱。
太仓港集装箱航线示意图
“相比于陆路运输,水路运输不仅物流成本低,环保优势也是陆路无法比拟的。陆路运输通常是一辆卡车装载一个大集装箱,而水路上的一条大船可以装200个大集装箱。”张德俊向记者介绍,疫情期间,太仓港管委会和宁波港全力保障甬太支线的运营,包括保障空箱箱源、增加支线船期的密度、提高支线船期准班率、加大宁波港出海大船舱位等,为许多苏锡常地区的客户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
不仅是出口,甬太联动模式在大宗货物进口上也存在明显优势。宁波舟山港的武港码头是进口铁矿石中转的一个重要支点,主要接卸在北仑、青岛等海港减载至符合长江内航道吃水和航行条件的船舶,再由二程船运送至长江沿线各钢厂。
依托甬太一体化经营模式,武港码头铁矿石吞吐量持续增长,2022年接卸量完成3056.82万吨,吞吐量完成6117.98万吨,创历史新高。
与长三角“朋友圈”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
走访过程中,记者意外发现,太仓正和国际集装箱码头上,完成集装箱吊装的巨大的轨道吊,既没有车头也没有驾驶舱,如此精准、流畅的动作,竟然是全自动的。
太仓港自动化桥吊
“桥吊司机是港口码头的紧缺人才,堆场实现自动化之后,桥吊司机不足的难题解决了。”太仓正和操作部经理徐宁龙告诉记者,桥吊操作技术要求很高,一般5-6年才能培养一个成熟的桥吊司机。2021年,该码头实现自动化吊装后,效率大大提高了。
忙碌、高效的正和国际码头是太仓港与上海港战略合作的起点与平台。沪太两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通关一体化,2022年,“沪太通”业务完成计费箱量11万标箱,同比增长15%;沪太联动运输箱量完成150万标箱,同比增长31%。
和GDP一样,港口吞吐量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相比于港口独立开发、相互竞争,彼此合作形成合力,才是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的关键。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提出要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港口群的建设由此被上升到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
而早在2015年,太仓港就在以上海港为核心、江苏、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朋友圈”里玩起了互动。通过和南翼宁波舟山港开展战略合作,引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参与太仓港建设,不仅让一些码头扭亏为盈,浙江至长江内河港口的货物资源也紧随而来。
如今,“一体两翼”港口群已基本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河海兼顾、优势互补、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体系逐步建立。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太仓港与长江、内河港口保持紧密合作,积极推进与省内港口、安徽港口、浙江安吉等港口“点对点”支线的开辟,不断推动长江港口一体化进程。目前,省内“点对点”支线覆盖率达90%,全港江海中转箱量占比接近60%。
未来,如何继续发挥长三角“朋友圈”联动效应?张德俊表示:“会继续推广甬宁线的模式,吸引更多客户。同时整合资源,并在新货种上加大合作,例如汽车物流项目,为长三角港口提供更有力的物流保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