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赋能锁定成功的青春盛会——气象系统服务保障大运会纪实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车辉
【资料图】
7月28日20时,全球目光聚焦四川成都,在这里,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盛大启幕。
体育盛会离不开良好的气象条件,成功开幕的背后,气象工作者或坐镇千里之外的北京运筹帷幄,或镇守成都大运会气象台指挥调度,或驻守开幕式运行中心现场服务,精心为大运会做好服务保障。
四个“最”锁定青春盛会
成都大运会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首个以开放形式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气象力量汇聚成都:最优专家团队、最新探测手段、最强预报技术、最佳保障服务,四个“最”锁定青春盛会。
当前正值主汛期,成都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降水最多、强对流天气最多的时段,自7月24日起更是降雨不断;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正以巨大的破坏力横扫东南沿海,其云系覆盖范围大、强度强,登陆后残余环流维持,给预报带来不确定性;西南地形起起伏伏,多种天气系统混合影响,西南涡的暴雨“制造”能力仅次于台风。
在如此复杂难判的天气背景下,气象部门要提供精准到场馆的逐小时预报。
“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确保万无一失。”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多次专题部署、多次现场调研。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要求,举全部门之力,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状态、必胜的信念迎接考验,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保障大运会圆满举行。
在大运会开幕前10天,陈振林奔赴成都,细致检查筹备工作并勉励大家站在全局高度,持续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发扬攻坚克难、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全力冲刺。
7月28日19时30分,在大运会开幕式前30分钟,陈振林率队来到设在中国气象局的大运会气象保障指挥部,与大运会气象台全体人员共同坚守,持续至开幕式圆满结束。
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驻守大运会气象台,与大家并肩作战,为大家鼓劲,越是临近开幕,他越是感受“忙而有序,行而有效”“精神状态很好,连续作战能力很强”。他强调,要创新服务方式,细化服务举措,以“一盘棋”的战略思维统筹全局,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保障服务。
越做越细,越做越准
69名国省市气象专家“驻场”成都,随即被编入大运会气象台一体化运行,为成功保障注入强劲动力——
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气象探测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等国家级业务单位携智而来。
北京、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兄弟省份气象局主动请缨。
四川省相关地市州气象局协力同心。
中国科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伸出援手。
也正是这样的心手相牵,将主动、互动、联动的工作机制运用到极致。
正如四川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彭军所说,通过扁平化的组织领导体系、先进的技术体系和成熟的协同保障体系,国省市三级7个决战决胜阶段气象保障工作组统一运行调度,拧成了一股绳。
7月28日6时,天空刚泛鱼肚白,位于成都市气象局的大运会气象台已是一派繁忙,开幕式当日国省市气象部门第一次专题会商举行,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和在大运会气象台的专家各抒己见,聚焦关键时段降水和风的预报,研判焰火燃放气象条件和影响。
8时,一份题为《今日天气总体较好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期间为多云天气》的重大气象服务专报被迅速传递至成都市委、市政府和开幕式运行中心做决策参考。
始于7月27日7时,并将延续至29日2时的逐小时预报,就这样不间断地越做越细,越做越准。
人努力,天帮忙,在数日的阴雨连绵后,7月28日,晴空迎大运。
科技赋能,智慧气象
7月24日上午,一架海燕号气探型高空大型无人机从四川省自贡市缓缓起飞,直抵川西高原,并下投6枚探空仪。
这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气象局、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和中航无人机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的国家级机动(无人机)观测。
参与机动观测设计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业务人员刘振宇介绍,西南涡对四川盆地降水作用明显,在盆地天气系统上游开展无人机下投探空观测,对于研判大运会期间降水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7月28日大运会开幕,由50多人组成的团队在自贡开展四次无人机下投探空观测,累计投下探空仪43枚。这是国家级机动观测业务正式启动后,在大型体育赛事气象保障服务中初露锋芒。
与海燕“联手”的大国重器风云气象卫星,以其比肩世界先进的出色能力,以成都为中心,持续开展1分钟、250米分辨率高频观测:风云四号B星快扫、探空协同加密,风云三号G星(降水星)提供成都降水系统三维精细结构。
同时,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8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实现对云体变化1分钟、30米的精细观测。
这些观测资料都被实时汇入大运会本地预报平台,明显改进降水、高空风和湿度预报。
冬奥“百米级,分钟级”等关键技术平台落地运用,针对10公里内关键区域,提供10米级分辨率风、温、湿和人体舒适度的分析和预报产品,各要素预报准确率比指导产品高12%到13%。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和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创新开展不同初始场和不同物理方案敏感性业务试验。
气象部门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设“蓉城·夔牛”短临预报系统,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短临监测预警能力。
自5月起,大运会气象台滚动逐日制作发布开幕式场馆天气预报,每日开展预报效果检验。
在开幕前一个月,制作发布过程天气预报;前15天,制作逐日气象要素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前10天,制作逐3小时预报;前1天,制作天气实况和逐小时滚动预报;当天,加密预报信息,提供交通天气、场馆天气、焰火专题、城市侧等专报。
此外,国家智能写稿系统在大运会气象台落地应用,实现精细专项服务产品快速制作发布。面向城市侧,气象部门将服务融入大运通App,建立场馆天气、预警信息、景点天气、城市天气等模块,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触屏可得。
历时近两小时,大运会开幕式圆满结束。所有气象保障服务人员松了一口气,然而,这是结束,亦是另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