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一次,他跑不了
近年来,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公司逃废债现象屡禁不止,逃避方式不断翻新,手法多样,行为趋于隐蔽性和复杂性,令债权人和执行法官倍感“头疼”。
一个“执行不能”的困局
【资料图】
我办理的一起案件中,申请执行人九某公司与被申请人古某公司因业务往来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终止合作后,九某公司催告尚未支付的100余万元账款未果,诉至法院,获得了胜诉判决。进入执行程序后,我们数次进行网络财产查控及现场调查,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均无所获。
“被告股权转让了,法定代表人也变了,估计财产早就转移了,法官,现在还有什么办法吗?我们的钱还能拿回来吗?”申请执行人焦急地问,不甘的情绪,溢于言表。
“不是不愿意还,是确实没有钱还。”与之相对的,古某公司的辩解看似无奈,却隐隐带着一些“成竹在胸”的狡黠。
依据当时的执行情况,如果按惯常的执行方案走,案件只能暂时进入终本池,等待新的财产线索,而这无疑是一条“死胡同”。
司法为民不仅包括作出公正的判决,还包括判决得到切实的执行,绝不能让九某公司的胜诉判决成为“空头支票”。我不断思索着破局之策,反复翻阅着卷宗,将目光锁定在了古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同时也是发起人的张某身上。
种种迹象显示,这位“前任”张某应当就是这场追逐角力的幕后实控人,他早就谋划好了逃债之路,在债权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利用信息不对称打了个时间差,快速转让了股权、变更了法定代表人身份、隐匿了资产。由于合同没有附加担保,九某公司虽然胜诉,却失去了规制对方逃废债的先手。
让逃逸之人重新入局
找到张某不难,但从本案执行的层面看,张某已经属于“局外人”,不在可控的范畴,要想抓住他,必须另辟蹊径。
认真审查了古某公司的财务状况后,这家公司企业信用信息上的四个“0”引起了我的注意:张某及另一名前任股东的实缴出资为零,两名现任股东的实缴出资也为零。
在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的背景下,一般不宜将出资期限未届满的股东追加为被执行人。但根据公司法及民事执行相关司法解释,古某公司作为被执行人,人民法院穷尽执行措施无财产可供执行,已具备破产原因,但其不申请破产,享有出资期限利益的股东可加速到期,并可追加发起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换言之,古某公司还不起钱,可以要求两名现任股东提前完成出资义务,用以清偿公司的对外债务。同时,还可以要求作为公司发起人且也未完成出资义务的张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确定了解题思路,下一步就是解题方法了。马不停蹄,我又找到商事庭和执裁庭的法官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大家形成了一致意见:综合案情和执行实际,通过非讼程序,在执行程序中追加被执行人极有可能被驳回,但嗣后提起执行异议之诉胜算很大!
该承担的责任,跑不了
我随即联系了九某公司,告知新的救济路径,指导他们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全面梳理证据,厘定新的诉讼策略。重新燃起希望的九某公司,开启了第二场角力。
“实缴出资金额是公司填报填错了。现在已经纠正过来,我们都完成出资了。”“历次股权均是正常转让,没有恶意逃避债务的意思。”案件最终进入执行异议之诉,张某等人百般抵赖。
但事实胜于雄辩,在扎实的证据面前,谎言经不起推敲。自制的资产负债表、未载明用途且无法与银行转账凭证对应的记账凭证,均未被法庭采纳。合议庭综合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及庭审陈述,最终判决追加发起人张某及现任股东为被执行人。
案件二审生效后,张某等人依然不服,拒绝履行义务,但追加执行异议之诉的既判力已经扩展到了多个责任主体,不同于形同空壳的古某公司,张某等人明显是具备清偿基础的。这一次,他们跑不了。
执行到位,圆满终局
九某公司再次申请强制执行,我当即向被执行人张某等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财产报告令。
很快,张某便主动联系法院,此时的他,仍然抱着侥幸心理,称暂无履行能力,请求给予宽限期,同时还要求法院无需与被追加的现任股东联系,相关责任由他独自承担。
对张某而言,偿还债务虽有负担,但远未伤筋动骨。他所希望的所谓的“宽限”,在没有得到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多一天的宽限,就是给申请执行人多一分的不公和不安。
我随即传唤张某到庭接受执行谈话,责令其申报财产并提供履行方案。面对态度依然暧昧的张某,我又采取了上门传唤、张贴公告的方式,反复告知其拒不履行的后果,把执行威慑力放到最大。
一套“组合拳”下来,张某的态度终于软化。案件的结局很圆满,最终,两家公司握手言和,达成和解协议,张某即时履行了义务。
本案执结后,我收到九某公司的感谢信。回想其中曲折,除了为申请执行人感到高兴,也为自己的坚持感到骄傲。我们常说,执行工作是让公平正义从“应然”走向“实然”,当事人拿到真金白银才是真真切切。面对形形色色表面上的“执行不能”,简单的“终本”不过是偷懒的选择。多一点“如我在诉”,多一点能动履职,办法总会有的,真金白银也会有的。
(作者系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袁加孟)